2018年2月23日,陌陌宣布,已经与探探公司及其全部股东达成最后协议,据此,陌陌将以向探探发行股票及现金的方法回收探探100%股权,其中包含大约265万股ADS及6亿USD现金。
两大陌生人社交平台的携手,收获了2018年新年第一并购案。
探探在买卖完成后,继续由原团队独立运营商品和品牌,塑造新一代基于社交关系的青年内容平台。
在网络范围,社交被公认是困难程度最大,死亡率最高的创业范围。
探探起步于一个不是风口的时间点,见证同行者前仆后继的倒下,在新老巨头的挤压中迅速崛起,成为国内最大的95后年轻群体社交平台。
想要做中国Tinder的公司上百家,三个月内基本死亡殆尽。
为何是Tinder?为何是探探?在腾讯和陌陌两巨头的挤压下,聚集很多年轻群体和女人用户,什么是探探的重点一步?是这个故事里最叫人好奇的问题之一。
2017年十月底,作为探探的B轮投资人,创世伙伴资本创始合作伙伴周炜邀请探探CEO王宇,作为平台实验室的导师。
王宇讲述了他在创办探探过程中的起起伏伏,他所看到的陌生人社交的重点变量。
以下是通过王宇的双眼看到的陌生人社交这个世界:
1重点:来自P1的教训探探是95后最大的陌生人社交平台,之前大家两位联合开创者,我和潘滢,其实创业到目前已经有11年了。
大家是2007年从瑞典回国做了首次创业,叫P1。
这个项目,大家做了7、8年,一直做的不小不大,尝试了不一样的方向,最后汇总了几个点:第一,人群定位太窄。
第二,不是刚需。
第三,商品太重了,功能太多。
而且这三点是大家深刻领会到了里面的问题。
所以做探探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商品。
探探定位的刚需,就是解决单身的青年很缺少认识人的途径的痛点。
大家做P1的时候,里面其实都是帅哥、美女,主要行为也都是交友,但定位太高档了。
探探其实就是当年的QQ,那时候QQ定位是网恋,网友见面。
QQ做大了将来,基本上就变成了熟人社交,没这块功能了。
微信其实短期也是靠网恋交友做起来,后来也变成了熟人社交,把这个地方基本上都给了陌陌和探探。
大家感觉年轻单身谈恋爱这事没被解决。
而且真的社交的平台极少,大多数都只不过有一些社交属性的,分两种:第一,玩玩新鲜,新鲜劲过了,就感觉没意义。
就像当时农场也是一样的,偷菜、抢车位这事,不是一个你一辈子可以玩下去的东西,你没这个需要,它就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一样,大多数游戏也就是玩半年,它是一个非常高频的东西,但最后玩吐了。
第二,真的是长期需要,我每天都需要,我10年、20年都需要干的一个事。
第一种就是病毒性强,留存率低。
第二种病毒性不见得那样强,但留存率特别高。
假如病毒性和留存率都高,那就是微信、Facebook如此的,但没几家真的可以做到。
腾讯整体目前最大的问题,熟人社交基本上7、8年迭代一次,所以它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微信关系链愈加稀释,朋友圈的价值愈加低,所以朋友圈愈加不如头条,这是它主要的核心价值问题。
由于微信假如没朋友圈,只不过一个工具,它的价值没那样大,价值完全是一个以聊天为主的Facebook,这是它主要的价值。
2重点:陌生人社交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群大家当时花了几个月对探探的人群进行了研究,把这个陌生人社交的人群描述和痛点给想透了。
人群基本上分两类:第一类,学生;第二类,最初工作的青年。
最初工作的青年,基本上都在异地,极少人在我们的家乡。
而去外地之前,基本上都会分手,几乎全都是男孩,而且没亲朋好友,所以无人给人介绍,基本会特别孤单,每天一个人上班、一个人下班、一个人回家、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
中国人极少有线下交友途径,跟西方不太一样。
我在瑞典长大的,从初中开始,如果想去交友就会有不少派对可以去,中国青年基本上没派对,周末也极少去夜店、夜场,也不会参加太多各种各样的社团。
中国人缺少搭讪的文化,我碰到一个人感觉很好,我也不敢上去说话,我感觉挺流氓的。
所以,对于最初工作的青年来讲,他们每天上班、下班,可以看到很很多的年轻单身,擦肩而过,即便感觉好,也不敢告诉你话。
学生的话,基本上学校里面要么男的多,要么女的多,极少是比较平衡的。
譬如说男孩多的学校,大多数男孩根本解决不了个人问题,顶多也就是到女孩多的学生逛逛,饱饱眼福,其实也不敢跟人说话,这是特别常见的一个现象。
但九零后、95后,甚至零零后,事实上对谈恋爱的开放度跟西方基本上接轨了,也都是看美剧长大的一代人。
这个痛点最大的障碍就是搭讪本身,如何打造首次的接触。
探探主要有哪些好处是叫你无需搭讪,你永远不会曝露自己,他们不会了解,而且他们不可能拒绝你,你面子上不会受任何的损伤。
还有一点,男女的行为,大家发现非常有意思,男孩平均会喜欢60%的女生,女孩只喜欢6%。
在探探里面,女孩感觉不喜欢这个男孩,顶多也就走了,不会有任何的互动,只有她喜欢的,她才会说话,所以第一没骚扰,第二成功率高,第三她可以主动出击。
在社会里面其实这个女人是办不到的,譬如说100个女生,男生会先去追他最喜欢的,然后再去追第二个。
但女生的话,常常只能等她的白马王子出现,白马王子大多数时候不会出现的,不少人是没机会去追她自己最喜欢的男生。
但,在探探里面,她真的可以主动去调她喜欢的,而且也没后顾之忧。
所以,很简单的一个商品的场景,却又最好地,尤其是针对中国的年轻解决了他们交友的需要。
3重点:为何是Tinder?大家做的探探时候,当时Tinder已经做起来了,他们基本上一年多的时间,横扫了整个西方的交友市场,可以说这是交友的2.0商品升级。
Tinder为何可以做好,大家剖析,他借用了Facebook得到了三个很重要的点:第一点,个人信息的真实性。
在欧美,大伙用Facebook的头像基本上都是本人,而且都是最好的街拍,一般不是大头,是一个生活型的照片。
在中国没如此的平台,你看微信低于50%的头像认证。
这一点在一个交友的场景里面至关要紧。
大家从第一天开始,由于没Facebook如此的平台,所以大家就人工审核所有些内容,从第一天开始就是如此的,但大家基本上几秒钟之内就会审核你的图片,尽可能做到,你首次用的时候就能跟人配对,不需要非常感觉到你要让人审核。
这个是特别核心的运营指标。
除去大家,可能中国历史上无人做过,你永远基本上不可能看到不OK的头像,不OK的头像包含什么呢?非人类、年龄太小、明星、网络红人,而且大家审核职员基本上培训的需要是所有泰国网络红人都可以认识出来。
第二点,个人信息的兴趣喜好。
由于Facebook的API,你可以获得他所有开放的东西,所以两个人一匹配,你就可以看到他们之间一同喜好的东西,这个对个人信息价值也非常高,大家自己开发了一套让他们填他们个人兴趣的系统,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多匹配的标签。
大家基本上80%的用户是填了标签,差不多每一个人18个,你有没标签,其实对左滑右滑影响不大,左滑右滑主要看的是图片。
但,对你滑的人你的认知,它是一个头像,还是下面的人,差别非常大,你有标签你滑到的一个人,你没标签,我感觉就是一个头像,这个差别特别大。
有了标签之后,你配对之后可以找点聊,你目前太尬聊了。
第三点,关系链,Facebook的关系链也是开放的。
据大家当时知道,后来发现不完全是如此的,他们是屏蔽一度好友的,一度好友看不见,然后他们推二度好友,大家用手机微信可以做到这一点,手机联系人的一度好友、二度好友,其实精确度有点差不多,但覆盖率稍微低一点,并非你所有些朋友都加在了通讯录,但基本上解决的就是你的老板、同事、特别好的朋友,通讯录是可以解决的。
基本上这类你看不到,这个非常重要,要不然太尴尬了。
大家从刚开始就有这个功能,一直到目前大概80%的人会开这个功能,导入通讯录不是为了他,而是屏蔽他。
4重点:用户的问题才是生死界限大家花了两三个月把中国当地化的合理性想了了解,刚开始大家去筹资,大家说想做个中国的Tinder,基本上被投资笑话一番,就被赶走了。
但把我刚刚说的那些点,说了解了,投资人基本上都会有兴趣,周炜和我是飞快地达成了共识和认同,他感觉大家看到了重点,而且我和团队也有能力抓住重点。
同样一个商品,你可以搞了解你真的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针对于中国的国情,如何达到这几个重点,其实这类也是重点的,就是纯抄一个商品真不可以。
由于大家做的时候,大概有100家在抄Tinder,包含这几家大的,腾讯、每人、微博做了两版,包含各种各样的创业公司,一共有100家,到目前为止基本上一家都没做大,3个月基本上全死光了。
大家感觉:第一,他们没把商品核心的,针对人群的重点、痛点讲了解。
第二,中国做熟人社交的这类公司,并没去真心的想解决用户的问题,感觉他们不少家做一个商品,放上去,起点量,可以赚钱赚钱,能做大做大,更多的是自己企业的利益,不是说用户的利益。
从用户的角度来讲,你做一个东西,它得比你们上一代商品要好好几倍,到底如何好几倍,假如自己没想了解,那用户也感觉不到。
你看到的人不少都是不如何活跃的,3个月以前活跃的,你完全没用,3个月以前活跃的不太可能回来了,基本上流失了,所以你滑的人基本上不会跟你配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由于人不够,所以轮播,我看一个人,我滑3、4次,这个人又回来了。
轮播没什么意义,由于你给我看一次我喜欢的人,他只须喜欢我就配对了,我再喜欢一次没意义。
我不喜欢的人,我再看一遍,我还是不喜欢他。
所以轮播只不过费时。
第三,他们会弄不少假用户,然后产生不少假配对。
当时微博做了一个Like,基本上像素级的抄了大家,还不是抄Tinder,把大家口号全都抄完了,你基本上滑3个,里面全都是美女,你滑3个配一个,我配了200个女生,每一个人都说了个Hi,然后没一个人回我的。
所以说就是想的太浅了,这种做法不太可能真的解决用户的问题。
5重点:200比1万更有价值当时跟人聊天,由于我没读过关于社交互联网和社交学的书,他问我了解不了解做陌生人社交重点是什么,我说不了解,他说密度非常重要,我说挺对的,密度确实非常重要,根据他的话来讲,全国1万个用户,不如每条街上100个用户,由于对大伙而言,一定是跟你近的人比较有价值。
大家剖析了一下,每一个人平均1天会滑200次,每一个人只能看一遍,而且你只能看48小时之内活跃的人。
若是如此的话,你大概天天得新增200个男的、200个女的,你想想什么感觉。
要不这个东西玩玩它就没了。
但,假如你新增了200个男的,200个女的,你可以无限的往下去。
大伙根本不在乎你话200个人将来,以下还有多少人,底下是1个人,还是1万个人根本无所谓,由于没看到你。
只须做到在每个城市天天新增200个男的,200个女的,投票又是真的,你这事就能做下去,而且带来的客户体验跟你用户量巨大没太大不同,这是刚开始认识到的很很重点。
6重点:男女平衡VS增长速度平台基本上做的差不多了之后,大家做了大概投放了半年到一年的粉通,从粉通开始,大家整个的推广和方针都是只推女用户,由于在陌生人社交的平台上,自然增长的比率一定是男的多,但它的核心运营,大家定了两个方针:第一,纯净度,没假用户、推广用户。
第二,男女比率,必须要保持一个将近5:5,或者6:4的比率,要不然运营不下。
假如男用户大幅度上升,女用户大幅度流失,最后会形成了一个很不对称的状况。
大家基本上花的钱,全都花在了女用户身上,一个女用户的本钱大概是男用户的3倍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平台没方法做到主要获得女用户的。
大家是很很克制总用户量和总日活,在这个首要条件下做推广,就是为了拉女用户。
在粉通之后,大家自己想出来了一个推广方法,目前大伙都在做,就是各种各样的剧里面,无论是综艺、网剧里面做植入,这个可能在中国应该是大家先做起来的。
譬如说《快乐大本营》,假如何炅在聊天的时候,说你还是单身吧,你如何不需要探探,我身边好多人都在探探上找到了女友,这个特别有效,比看一个广告是无数倍的成效提高。
但目前这事已经有点被做烂了,成效明显不如以前了。
任何一个推广平台,大概都有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差不多过了将来,你就得想下一步,最好你一个人可以琢磨出一个其他人没在用的东西,大伙都处在一个平台上的时候,大伙基本上效率都非常差。
重点就是如何可以既保持纯净度,又保持男女比率的首要条件下去增长,这个其实很很难。
7重点:多谈恋爱才是真需要大家注册用户超越1个亿,但事实上大家自己不那样算,大家算的是合格用户,合格用户大家是7000万左右,大家自己干掉了3000多万,由于头像不可以,或者行为不好,或者他本身就是机器人,就是推广的。
这是一个特别大的产业链,非常赚钱,大家花了不少技术资源在这方面,所以干掉的人很多。
挺有意思的一点,大家常常看长期留存,譬如说第6个月,第20个月,如此的长期留存。
大家发现到第6个月之后,留存率基本上就不降了,第6个月是20%多,到第20个月,基本上还是20%多。
比较有意思的是,并非同样的20%在活跃,每一个月都不同,你若是看第7个月到第9个月,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里面,将近40%的人会过来。
为何呢?大家剖析,到第6个月之后,每一个月找到男女友而离开探探的人,和分手又回来的人会抵消,就是分手率比较高,由于95后,大家统计了一下,3个月就分手,找一个人可能需要大半年,但分手特别快,大伙已经比较走向西方的文化,我谈个恋爱就是接触一下,好的话谈谈,谈几个月不可以就拉倒。
结婚之前大伙期望多谈恋爱,找一个真的自己最喜欢的人,这是大伙的实质需要。
这就是大家在干的事,这个市场相当大,从15-30岁,基本上绝大多数人,不少人处于骑驴找马的状况。
对大家来讲,二线用户最多,三线第二,一线第三,四五线加起来第四。
还算比较平均比较分布。
一线穿透率更高,总人数一定是三五线最多。
至于陌生人社交这个事能否赚钱,其实没什么太多悬念,由于无人失败过。
最后就是看方法的问题,像陌陌,之前也是类似VIP的模式,它转到一个直播,同样的用户基本上收入翻10倍,重点是收入模式的问题,并非能否赚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