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热门的词儿无疑是网络+。
作为顶层设计中新一轮经济的引擎动力,其中心思想是用网络改变传统产业的服务升级。
在游戏规则尚未明显的浮出水面之前,机会看上去是那样多。
在我看来,网络+的形式是一直存在着的。
可落实到实质的业务你会看到有传统企业的影子,比如:网络+交易产品出现了淘宝网。
其核心,还是交易产品。
一时之间,大家听到不少处于网络边缘的企业主,姑且称之为边缘企业主吧,开始喊着网络+的口号,携带雷军的网络思维,坚信网络可以改变所有的,焦虑的进入网络的世界。
当大家碰到他们时,已经自行规划好了网络+的商品,他们听说,只须专注极致口碑快,就能获得不少用户,占领市场份额,成为第一梯队,拿到大额筹资,最后定于新三板上市。
目前万事已经拥有了,就差一个APP。
传统企业主中也有排斥网络转型,观望或者徘徊的,是少数。
这类边缘企业,他们的网络+更贴切说是是O2O的范畴。
但假如你和这类传统企业主深聊几句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完全理解他们具体想达成什么。
貌似把原来线下的存量想方法搬到线上就是完成了网络化的进程。
网络化的第一步是改变用户习惯。
下面才能做质变的革新。
在迈出这第一步的时候,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固有些思维模式是企业需要花大代价去改变的。
对于边缘企业的网络化,到底是华丽转型还是推倒从来,各家的说法不一。
革新同时意味着失去。
失去原来的利益,甚至革命,革我们的命。
看看马化腾在QQ和微信之间的取舍。
你每天把网络思维挂在嘴边,假如没深刻的理解到里面的内容。
非常难长久。
在艺术这个行业转型做电子商务的,有一家换了5个CEO,都没把业务拓展起来。
缘由非常简单,老板想尝试,但网络业务提供给用户更多的信息对称和便利时,影响到了原来业务的收入,就会被立刻叫停。
再往深处去探视,我发现企业对商品的理解也非常浅层。
对于应该提供哪种商品给用户,用户的决策过程,和消费场景的考虑都没体目前设计商品的考虑里面。
大多数的企业觉得,做一个APP就能了,迭代这个词儿,甚至没听说过。
APP已经肢解了PC年代。
微信服务号又把APP打得落花流水,要想占领用户手机上那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困难程度相当之高。
边缘企业说:大家不差钱。
的确是如此,但也由于如此,才使得要舍弃已经拥有些利益是那样的困难。
PC年代Winner Take All,到了互联网+年代,尤其是O2O种类的网络公司,能提供的服务的半径是有限的。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重度垂直,深度运营的理论。
由于O2O公司不再需要大量的用户,它真的需要的是精确的用户,用极致的商品和服务,提升用户的粘度,用户的消费频次和客单价。
如此,虽然只拥有几十万用户,依旧能成为巨头公司。
所以,每个用户都值得它去运营。
所以,核心是服务。
O2O公司应该提供给用户极致的服务,令他们感动的服务。
是不是新一轮的泡沫在形成,目前下结论有点为时过早,有泡沫也不代表泡沫会立刻破。
但传统企业主内心的质变的速度,是让我吃惊的,也敬佩他们敢于尝试的决心和勇气。
题外话,我发现不少边缘企业和网上创业者结合的状况,也想由网络人去主导如此的结合。
同时还发生的是传统企业家在网络天使投资的渐渐增多。
懂或不懂,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决策速度。
所以,不只边缘企业开放给创业人士垂涎的行业资源,同时很多的资金也从传统行业进入网络,对于创业人士来讲,这是一个美好的年代。